点对点面对面交流落实实验区建设要求推进实验区工作开展聚焦实验区的实验重点梳理实验方向明确实验目标和内容进一步形成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1月2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试验区专家研讨会在福州市鼓楼区教育局进行据了解,这场专家。
落实实验区建设要求
推进实验区工作开展
聚焦实验区的实验重点
梳理实验方向
明确实验目标和内容
进一步形成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
1月2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试验区专家研讨会在福州市鼓楼区教育局进行。据了解,这场专家研讨会以“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为主题,以点对点视频会议形式召开。研讨会由首都师范大学大学专家组秘书处和鼓楼区教育局共同举办,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区专家组秘书处秘书长蔡可、副秘书长李佳健、专家孟青泉,福州市鼓楼区教育局局长翁晖、副局长林发春、副局长林重阳及相关科室负责人,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叶育新及部分学校校长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上,叶育新介绍了试验区的基本情况及建设思路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叶育新表示,接下来,将以推进三个实验区(示范区)建设为发展契机,深化课堂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办学内涵,落实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业质量培养体系,创建形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教育教学管理、评价制度及课程实施与教学实践新模式,探索形成基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机制,培育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基础教育教学新成果。打造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优质学校,形成一批优质课程,造就一支优秀校长、优秀教师队伍,在福州“教育强市”大局中走前头、作表率。到2023年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明显提升,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此外,叶育新还介绍了实验区近三年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及实施策略。
专家秘书处介绍了相关政策及针对试验区的建设思路进行点评解读。
随后,各参会代表交流探讨,并针对专家的解读,提出了心中的疑问:
✔教育部对信息化实验区建设的具体要求是什么?有没有具体的指标性要求或量化要求?
✔信息化实验区的建设成果应该以哪种方式呈现?出版书籍?现场观摩会?媒体宣传?形成模式?
✔教育部基教司将如何评价信息化实验区的建设效果?有没有具体明确的评价标准?
……
专家秘书处也逐一进行了解答回复。
整个研讨会整整持续近三个小时,各位参会代表纷纷表示,参加这样的研讨会,可以直接向专家提出相关问题并得到解答,受益匪浅。下一步,希望专家能够到学校进行实地指导,促进实验区的信息化融合步伐。
科普一下——
什么是“实验区”?
这边的“实验区”,指的是2020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名单(简称“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其中,我省两个区福州鼓楼区和厦门市思明区,成功入选。
那么,成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需要做什么呢?
明确工作定位:
坚持立德树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将信息技术全面融入于教学过程的路径、方式和方法,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活动,促进学校育人模式转型和区域内学校共同发展,充分利用信息化服务学生学习、服务教师改进教学、服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教育信息化带动实现教育现代化。
加强组织领导:
新工作机制,有效整合资源,协调教学相关部门共同推进,保证日常教学与实验工作的一致性,保障实验工作可持续发展。
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完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进度安排、配套政策、经费保障、责任主体和预期成果等内容,突出导向性、创新性、操作性、实效性。同时,围绕年度工作任务,开展丰富多样且富有成效的研讨活动,及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不断改进完善实验工作。
鼓励实验区之间建立协商合作机制,加强交流、协同推进,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勇于探索创新:
围绕课程和教学改革目标任务,结合本地实际,选择适宜的教与学新模式。
鼓励各实验区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省级平台和本地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组织方式重构和教学方法创新;
着力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探索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推动数字资源内容监管、确权保护、共建共享;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的收集,开展教学分析与过程性评价,实现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推动个性化自适应学习;
探索以学生学籍号作为“教育身份证”,联通不同平台与工具应用之间的学习数据,推动学习大数据应用;
推动“网络教研”“跨学科教学”“编程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智慧课堂”“数字阅读”,为教学改革注入活力。
来源:海峡教育报